
親愛的讀者:
上回提到香港的和平示威文化來自於其地理位置、中西歷史及文化精髓的薰陶。中國人自強不息的精神,使我們有勇氣上街表達訴求;而西方文化中的規矩與制度,使我們能和平、理性、克制地表達訴求。特別是中西文化的差異,往往表現在人民行動效率的高低。
當人們僅僅服從命令行事,行動自然緩慢;再者,當策略的執行只依賴幾位高層領導,難免會出現紕漏,即使領導者的智商再高,也難以與集合幾百萬香港人的智慧相比。例如,當數以萬計的抗爭者以「Uber式」的連登或Telegram進行多對多的資訊傳遞時,政府卻仍採用傳統的上對下模式(one to many),因此抗爭者的策略更能貼近民情,而政府與中央的部署則格外顯得落後且僵化。
這場抗爭運動之所以能獲得廣大民眾的持續支持,主要是因為示威者清楚區分Attack(攻擊)與Confrontation(對抗)的差別:「對抗」是因受壓迫者多次提出訴求無效後被迫站出來;「攻擊」則是有傷害他人的意圖。最明顯的攻擊案例,是現今香港警察經常面對手無寸鐵的年輕人時,仍以警棍毆打或以膝蓋撞擊他們的頭部導致他們的門牙脫落,甚至在8月31日於地鐵太子站內,「速龍小隊」對毫無反抗的市民和部分示威者恣意襲擊。相對而言,對抗則是非暴力的,例如若父親無理大叫要你不要回家,你因不滿而選擇不回家睡覺,這是對抗;若你因此動手毆打父親,這才是攻擊。因此,大多數市民觀看示威影片後,並不認為示威者的行為是暴亂。
近日,香港監警會某主要委員在英國考察當地歷次暴動後,也表示香港的示威情況只是「小兒科」,根本不能與英國當年店舖被搶掠、櫥窗被砸破的暴動情況相提並論。當香港示威活動人數即使達到一百萬、一百七十萬人甚或二百萬,整條街仍然沒有任何垃圾、秩序井然,這種高度自律的示威活動,如何能被定性為動亂或暴動?因此,該委員在數周前接受記者採訪時,亦表達了不應排除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示威活動的看法。
吳明德博士
資深銀行家
🌟加入YouTube頻道會員支持《追新聞》運作🌟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hannel/UC5l18oylJ8o7ihugk4F-3nw/join
《追新聞》無金主,只有您!為訂戶提供驚喜優惠,好讓大家支持本平台,再撐埋黃店。香港訂戶可分享給英國親友使用。